“花炮之乡”忠路镇:烟花爆竹的传承与开拓

发布时间:2015年03月13日

来源:

阅读:361次

原标题:谭兴铭:忠路烟花爆竹的传承人与开拓者
 
  忠路镇,曾是有名的“花炮之乡”,有着“小浏阳”的美誉。据文字记载,该镇的花炮生产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崇祯年间,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,该镇的8万多人口中,曾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从事花炮生产加工行业。
 
  谭兴铭,忠路花炮业的新一代“掌舵人”,烟花爆竹对于他来说,既是安身立命的家业,也是薪火相传的祖业。
 
拆掉老厂只为扩改新城
 
  谭兴铭的父亲谭永清曾在原忠路镇民族花炮厂担任厂长,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生产管理,都算是忠路镇花炮生产领域的权威人士。算起来,谭家在烟花爆竹行业已经摸爬滚打了二十余年。
 
  “以前我们的公司就在现在的主坝广场一带。”提到搬迁,谭兴铭至今仍记忆犹新。“突然说要搬迁,内心多少有些抵触。”
 
  “其实从集镇搬出来,当时作为我们来说难度非常大,这个投资要上千万,我们从融资渠道和政策方面,实际上是没有门路的。”肩上的压力大,思想包袱重,那时候谭兴铭总是彻夜难眠。
 
  经过一系列思想斗争,谭兴铭最终决定服从整体规划,同意搬迁。“集镇的发展是大事,关乎我们每一个人,我是忠路人,又是政协委员,应该带好头。”
 
  每一个地方的发展,都凝聚着一些人做出的牺牲和努力,“我们自己筹资,把厂搬出来,让产业延续壮大,同时也为忠路的集镇建设出一份力。”
 
文化传承仰赖技艺革新
 
  忠路的花炮产业是继续做大做强还是任其自生自灭?
 
  烟花爆竹的制作在忠路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,“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忠路人,把忠路的传统产业保存下来,是内心最真实的愿景。"谭兴铭说。
 
  从接触花炮行业开始,谭兴铭每年都会外出走访学习。“去外面看看,交流学习,掌握这个行业的一个发展趋势。”除了向外学习,他也十分重视公司内部的技术创新。
 
  谭兴铭在烟花鞭炮领域创新求发展是有目共睹的,截至目前,他已获得三项国家专利。包括鞭炮炸药配方发明专利一项,一种引火线的制作工艺实用新型专利一项。今年五月,他的一种引火线制作方法又获得了发明专利认证。
 
  “一项发明专利从申请到批准需要三年。”谭兴铭介绍到,“但我们会一直坚持创新,创造出更安全,更高品质的产品。”
 
  目前,该公司产品全部采取流水线生产。从制筒、做引、装药到结鞭,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规范安全生产。“我们大部分产品都采用最先进的引线药水药灌注技术,十分安全,但还是保留了两台传统插引机作业,算是一种鞭炮文化的传承。”
 
夕阳产业更需朝阳企业
 
  烟花爆竹行业被视为“夕阳产业”的观点在投资领域早已存在,其源头是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大城市禁鞭的政策,而近年来全国人民闻之色变的“雾霾”更是严重冲击了花炮行业。
 
  燃放烟花爆竹是重要的年俗习惯,是许多人儿时的美好记忆,花炮的燃点传达出浓浓的年味。从某种角度来说,烟花是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表达。
 
  忠路烟花爆竹产销有限责任公司投资了两千余万元,打造了全省一流的烟花爆竹园林式产业园。谭兴铭豪气地说:“要做就做‘龙头企业’,为这个行业的发展起个带动作用。”
 
  在搬迁之前,该厂有员工百余人,公司年产值在三千万元左右。现在位于寨坡村三组的新厂,占地400余亩,内部设有行政办公区、成品总库、非危险品生产区、引线生产区、鞭炮生产区和烟花生产区。“目前引线和鞭炮这两个生产区通过验收之后已经建成投产,烟花生产区的骨架也搭建好了,预计3个月之内能建成投产。”
 
  该公司现有员工100余人,建成后可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400余人。“我们现在每个月要付工人工资50余万元”谭兴铭肩上的压力很重,但他也信心十足。目前,该公司所有鞭炮全部按订单生产,“做好后,第二天早上我们会用烟花爆竹专业运输车送到客户的手中。”
 
  “现在的产品全部销于市内,接周边地区的订单暂时忙不过来。”等烟花生产区建成投产后,该公司烟花爆竹产品的年产值预计能达到一个亿。